English

陈继儒辑荐《读书十六观》

2000-05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曹大为 我有话说

陈继儒(1558—1639),字仲醇,松江华亭(今上海市南部)人,明史有传,称他“工诗善文,短翰小词,皆极风致,兼能绘事。又博文强识,经史诸子、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,靡不较”,先后受到徐阶、王锡爵、王世贞、顾宪成、董其昌等名流的推重。黄道周曾自称“志尚高雅、博学多通,不如继儒”。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也曾先后论荐,但他一心“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”,朝廷多次诏征,他都托病推辞不就。继儒性喜奖掖后学,并且善于教诲,“片言酬应莫不当意”,在江南一带极负声望,一时士子“争欲得为师友”,前往问学求教征请诗文者络绎不绝,“屦常满户外”(《明史·隐逸列传》)。

陈继儒一生有酷好藏书、读书之癖,经常高兴地对弟子说:“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,见已读书如逢故人。”(《读书十六观》,下引不注)他晚年“抽忆旧闻”,把古今学者围绕读书目的、态度、方法等方面足资借鉴的言行事迹纂为一篇,得十六条,名为《读书十六观》,作为激励、指导子弟读书的榜样。

《十六观》辟首引吕献可的一段话“读书不须多,读得一字行取一字。”又引伊川先生语:“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。”言简意赅,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,反对脱离实践死读书本,以此为“读者当作此观”之第一条。书中还列举了范质做官后从未释卷的事例,范质认为既然“吾当大用”,就更应抓紧读书,否则“无学术何以处之”!

倪文节公曾说:“松声、涧声、山禽声、夜虫声、鹤声、琴声、棋子落声、雨滴阶声、雪洒窗声、煎茶声,皆声之至清者也,而读书为最。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,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者矣。”真是世上最美好的礼赞读书的颂歌!倪公又说:“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,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。不问贵贱、贫富、老少,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,故有全利无少害也。”《十六观》辑此以说明读书有益,竭力劝读。

《十六观》在表彰乐读方面,援引了赵季仁和罗景纶的对话。赵季仁表示:“某生平有三愿:一愿识尽世间好人,二愿读尽世间好书,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。”罗景纶答称:“尽则安能,但身到处莫放过耳。”即使不能实现读尽天下好书的愿望,也要做到不放过所能遇见的好书,尽力多读。

古人读书至精采处如身临其境,激起强烈共鸣。一则是书好,有魅力;再就是读得认真、忘情。陈子兼读《史记》窦灌、田传,“想其使酒骂坐,口语历历如在目前,便是灵山一会俨然未散”。苏子美每晚读书一斗,并豪饮助兴。当读到《汉书》张良传至张良与客徂击秦始皇处时,抚掌感叹道:“惜乎击之不中!”不觉满饮一大杯;又读至张良对刘邦说:“臣起下邳,与上会于留,此天以授陛下”,又不禁抚案道:“君臣相遇共难如此。”复举一大杯。读好书能产生如此强烈震撼力,真是人生一大乐事。子美外舅杜祁公感叹道:“有如此下酒物,一斗不足多也。”

关于读书方法,《十六观》重点推荐董遇等人的反复习诵和苏东坡的八面受敌之法。董遇随身携带经书,有空便反复习诵,对从学求教的弟子并不先行讲解,而是要求“先读百遍而义自见”。栾城也说:“看书如服药,药多力自行。”苏东坡《与王郎书》则强调:“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做数次读之。当如入海,百货皆有,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,但得其所欲求者尔,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。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、圣贤作用,且只作此意求之,勿生余念;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,亦如之也。若学成八面受敌,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。”初学者对那些有价值的好书,正当带着问题反复精读,必能增长识力,大见成效。

古代无公共图书馆,学者常向私家借阅。借阅者当如江禄“读书未竟,虽有急速,必待卷束齐整,然后得起,故无损败”,只有爱惜书本,方得再借不难,“人不厌其求假”。齐王攸借读图书,发同其中的差错,认真加以订正,“手刊其谬,然后返之”,也颇受书主人的欢迎。藏书者也不应垄断知识,如孙蔚“家世积书,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”,孙蔚不但慷慨借阅,而且“为办衣食”,这种做法就很值得提倡。刘显在学府每与孔奂共读,“论深相难”,颇为知契,后将“所保书籍寻以相付”,堪称书得其人,书尽其用,更好地发挥藏书的作用。

陈继儒还从爱惜书籍推及到怜爱人才。《十六观》引黄涪翁的话说:“擘书覆瓿、裂史粘窗,谁不惜之?士厄穷途、陷落冤阱,闻者不怜、遇者不顾,听其死生”,这真是“贤纸上之字而仇腹中之文,哀哉!”《十六观》辑录此条,确实良有深意,发人深省。

陈继儒还在《十六观》之后做了一个补注,自称写毕《十六观》投笔而梦,一长者抚背曰: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。”继儒觉得“此正为文害词、词害义处下一转语耳”,于是“觉而志于纸尾以为《十六观》补”。陈继儒虽酷爱读书,却并非死钻书本的书呆子,二十九岁那年曾取儒衣冠焚弃之,“通明高迈”、“意豁如也”(《明史·隐逸列传》)。不应诏征,也并非不问世事,而是一生著述、讲学孜孜不倦。托言老人示梦,其实是夫子自道。用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”,与篇首“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”首尾照应,如画龙点睛,满篇皆活,极耐寻味。

《读书十六观》虽是述而不作,但分明表达了编选者的看法,经陈继儒这样“博学多通”大家的甄选推荐,愈加熠熠生辉,具有很高奖劝、指导学子读书的价值,在当时备受欢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